蔡和森自幼热爱读书,但因家中贫困无钱供他去学堂。他在辣酱店当了三年学徒,虽多次因熬夜读书遭到店主打骂,但也感受到贫苦劳动人民的疾苦,增强了求知欲和进取精神。他认定,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、改变社会。母亲为了供他读书,不惜变卖家产凑起学费。蔡和森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日夜勤奋读书,每天手不释卷。他平时苦读,不多言多语,但一旦讲起时事问题,便慷慨陈词,滔滔不绝,谈古论今,极有见地,他的同学们深深为之折服。蔡和森几乎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书,自己却食不果腹,寒冬腊月仅穿几件单衣,实在冷得受不了就烧几张废纸稿取暖,或者用跑步、长啸来驱寒。他把顾炎武的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贴在课桌上,时时鞭策自己为改变中国社会现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而读书。
1913年,蔡和森来到湖南省会长沙读书。他深切关心着母亲及姐妹们的进步成长问题,写信告诉母亲带姐妹们来长沙读书。这个想法遭到他父亲极力反对。母亲此时已年近半百,这在当时的中国,已经属于老年妇女了。但她意志坚决,立志追求新生活,毅然带着大女儿蔡庆熙、小女儿蔡咸熙(蔡畅),还有外孙女刘千昂,意气风发地来到长沙。她改名葛健豪,前去女子教育养习所报名。但校方却以其年龄太大加以拒绝。蔡和森替母亲写了呈文递到长沙县署,指控学校不准公民行使受教育的权利。县署官员看到呈文后,被蔡母立志求学的精神感动,批了“奇志可嘉”四字,通知教育养习所破格录取。这件事立即被当作“奇闻”在长沙传开了。同去长沙的蔡畅进了周南女校初级班,蔡庆熙因文化程度较低,先入自治女校缝衣班,后转衡粹女校,刘千昂则入周南女校附设的幼稚园。这样,蔡和森一家三代五口人同时在长沙求学,一时传为佳话。
在长沙的求学生涯让蔡和森一家眼界大开,也更让他们坚定了继续学习的信念。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,蔡和森与等人一起筹备组织进步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事宜。他自己带头,并鼓励母亲和妹妹也积极参加。妹妹蔡畅欣然同意,并邀约了向警予等女同学一起参加。相对于妹妹的欣然同意,母亲却有些犹豫了。一是手头经济窘迫,担心到法国能否维持;二是自己年龄太大,身处异国,一旦卧病,怎么办?三是自己对法文一无所知,担心能否适应学习的要求。蔡和森十分理解母亲的忧虑。他知道,母亲能在年近50的时候还敢来长沙求学,在女子教育养习所毕业后,又毅然回到永丰办学。她向往革命,关心女界进步,而且秉性刚直,不怕艰苦,敢于创业,这种精神在中老年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。
蔡和森知道母亲是愿意到更大的世界中去的,对于母亲的顾虑,他一一给出答案,解除了母亲的后顾之忧。他鼓励母亲,要做革命者,必须以四海为家,为了祖国,无论年纪大小,都应该毅然投入到时代潮流中去。在蔡和森的劝说下,母亲终于决定随儿子远赴法国勤工俭学,被称为“惊人的妇人”。长沙报纸也刊载消息并发表评论,说葛健豪50高龄,远涉重洋,“到法国去做工,去受中等女子教育,真是难得哩!”
在蔡和森的带动和率领下,一家人远赴重洋,并涌现出妹妹蔡畅、妻子向警予、妹夫李富春等好几位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,蔡和森一家好学向上的家风也一时传为美谈。(徐玉凤 撰稿)